斯家場鎮姜家嶺村地處斯家場集鎮周邊,“六山一水三分田”,屬于典型的丘陵鄉村。
全村國土面積5.32平方公里,9個村民小組282戶1058人,其中,黨員41人。近二十年來,姜家嶺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傳承弘揚“晴耕雨讀、詩書傳家”的優良傳統,著眼長遠、久久為功、善作善成,以人才培養助力鄉村振興,取得明顯成效。這個僅千余人的小山村已累計為國家培養出博士生11人、碩士研究生32人、大學畢業生171人,享有荊州“博士第一村”的美譽。
勸學讀書作為發展支點
“正底子形四面坡,南北二河不通過;天旱半月無水喝,有女不嫁窮山窩”,這是18年前姜家嶺村的真實寫照。該村地形條件惡劣、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一畝,村民在家依靠傳統農業種植增收致富幾無可能,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只有外出打工,而辛苦換來的血汗錢又投入在一年住不了幾次的新房里。
面對村里“房子越蓋越好”卻“荒田越來越多、資源匱乏、資產稀缺、發展乏力”的窘況,2002年,以梅啟新為首的新一屆村“兩委”班子深刻認識到,知識就是力量,教育改變命運,必須轉變發展思路、制定長遠規劃,引導群眾徹底摒棄不良攀比風氣,“不比做屋,只比讀書”。
在深入走訪黨員群眾的基礎上,村“兩委”班子成員首先統一思想,明確提出“黨建引領、支部帶頭,教育興村、產業富村”的工作思路和“用20年的時間,每戶培養一名大學生”的奮斗目標。隨后召開的村民代表大會上,面對激烈爭論,支部書記梅啟新釋疑解惑、耐心引導,終使全體黨員和村民代表達成共識:教育是徹底改變個人命運的關鍵、是助推村級長遠發展的支點,擺在姜家嶺村面前最好的發展路徑唯有崇文重教、尊知尚學。
多措并舉推動崇文重教
藍圖既定,關鍵在干。姜家嶺村始終堅持黨建引領,近20年來,“兩委”班子保持大穩定、小調整,堅持逢會必講教育、逢人必勸讀書,團結一心持續強化教育興村理念。
全村38 戶黨員家庭累計教育培養出大學生25 人、研究生9 人,博士生4 人,支部書記梅啟新的兒子也成功考取武漢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持續營造興教氛圍,將崇文重教理念納入村規民約,村口醒目位置樹立“勵學門”,上書對聯“莘莘學子為中華崛起苦讀拳拳愛心將人才培養勤耕”,“父老鄉親姊妹照看有我祖國繁榮家鄉建設靠你”,村部廣場開辟專欄,每年將考取大學的學子名冊張榜公布;不斷完善獎學制度,壓縮一切不必要的支出籌措資金設立教育基金,20年如一日對考取大學的學子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目前,對考取博士的助學金達到3000 元,考取碩士研究生獎勵2000 元,考取大學獎勵1000 元)。
2019年投資30萬元建成高標準紅色陣地,專門打造“博士館”;注重強化助學風尚,依托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建立“留守兒童之家”,每年寒暑假期間組織大專院校學生回村開辦助學班,對“留守兒童”集中進行學業輔導和心理疏導。10 余年來,村“兩委”累計籌措資金3 萬余元,幫助5 名困難學子完成求學夢想,全村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率連續32年為零。
文明鄉風賦能鄉村振興
近20 年來,姜家嶺村持續實踐崇文重教,不斷涵養樂學家風,引領促進鄉風轉變,收到了豐厚“回報”,結出了累累碩果。
通過持續開展“好媳婦”、“好公婆”、“法治光榮戶”、“十星級文明戶”、“黨員模范之家”等評選活動,不僅人居環境整治、決戰脫貧攻堅等基礎工作推進更加順利,鄉村治理也得到極大改善,近10 年姜家嶺村沒有發生一起刑事案件,沒有一例越級上訪,村內沒有一處麻將館,社會風氣持續向好向善。
接連開展多年返鄉人員懇談會,定期交流溝通的微信群在村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節點發揮作用,畢業后事業有成的大學生付威、汪洪元主動捐資10 萬元,幫助村里興修公路;覃峰、斯尚金等捐資4 萬元,用于人才培養、激勵后學;在省直部門和武漢市擔任領導職務的博士張忠斌、張忠軍兄弟,積極幫助村里協調聯系爭取項目,支持村級發展。
在崇文重教、勸學讀書成功經驗的啟示下,村“兩委”不等不靠、主動作為,堅持既富群眾腦袋、又富村級口袋。2017 年,村集體成立“金燦”油茶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計劃發展油茶產業1000 畝,現已開發建設基地300 畝,豐產后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50 萬元。2020 年還計劃新建“博士書院”,擴大農家書屋,弘揚厚植耕讀文化。
如今的姜家嶺,“不和別人比現在,只和別人比未來”、“不與別人比做屋,只與別人比讀書”的價值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村民爭相重視教育、投入教育蔚然成風,依托加速澎湃的人才支撐、逐漸厚實的產業底盤,姜家嶺村正朝著鄉村振興、全面小康的康莊大道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