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精神大家談》專欄
植根精神內涵,傳承千年文明;
崇尚樂鄉風骨,彰顯地域特色;
凝練城市精神,涵養人文氣質。
“松滋精神”,是城市的風骨所在,是人文歷史的傳承。
兼收并蓄,高度凝練,讓“松滋精神”成為耳熟能詳的一句流行語,成為代言城市的文化名片。
市融媒體中心推出《松滋精神大家談》欄目,歸集眾家精髓,薈萃各方意見,見仁見智,以饗讀者。
每一個地域、每一個族群,其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習慣、行事風格都不盡相同,甚至迥異,各自具有其鮮明特色,所謂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是也。
究其原因,與一地一方的地理環境、人口變遷、氣候特點大有關系。松滋雖小,卻同樣經歷著人類發展史上繁衍生息、融合發展的每一環節,有著其波瀾壯闊的一頁頁、一章章……
松滋精神緣于千百年來在這片土地生息繁衍的子民們的創造,至少包括五個方面:一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創業精神;二是戰天斗地,改天換地的奮斗毅力;三是相融相生,寬厚仁愛的淳樸民風;四是不離不棄,不舍故土的思家鄉、愛家鄉的赤子情懷;五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學習進取意識。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創業精神。
松滋古屬楚國。
相較中原大地,楚地山高林密,更難開墾。
楚國自秦嶺向南向西向東開疆拓土過程中,歷盡艱辛,可謂“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數千年來,松滋之先民,開茅荒,斬荊棘,戰惡水,治家園,備嘗艱辛,這種勤勞勇敢、不畏艱險的創業精神,已融入作為楚人后裔的松滋人的血液和骨髓代代相因!
戰天斗地,改天換地的奮斗毅力。
松滋古時一半是古云夢澤,一半是武陵山余脈。
江漢平原與巴山山脈、武陵山脈在此劃界而分。自古以來外河長江、內河洈水肆虐。
千百年來,松滋人硬是憑著一股不信邪,不怕鬼的毅力,戰天斗地,改天換地,筑起了亞洲第一大人工土壩,高峽出平湖,不僅興利除害,而且使之成為旅游度假勝地;建起了固若金湯的荊江首堤,圍起了八寶垸、大同垸等,昔日的水鄉澤國成為旱澇保收的魚米之鄉;三峽機場、長江港口、高速公路、枝柳鐵路、國道、省道、鄉村道路網通江達?!?/p>
把一個原本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改造成如今風調雨順、物產富饒、風光旖旎、宜居宜人的天堂樂土!
相融相生,寬厚仁愛的淳樸民風。
松滋人特別寬厚仁愛。
這里不僅在地理上是中國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過渡的分界線(武陵山脈與江漢平原以松滋河為分界),也是巴楚、土漢的交融地。
一般而言,交界地區,是火藥桶,是沖突區,是矛盾地,但在松滋,這些顧慮統統都不存在。
不僅土漢居民千百年來能和諧相處,就是后來外來的回民松滋人也熱情地將他們安排在西齋、磨盤洲這樣最好的集鎮居??!更不必談來松做客旅游、做官經商的各路英雄豪杰,那是敞開歡迎,熱情款待!
歷史上,山西、安徽等省八縣流民曾在此安家,而且,“松滋”之名就是安徽流民所僑置之縣名,沿用至今。
海納百川,相容天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鄰里相助,長幼相親,堯天舜日,桃花源般的淳樸民風讓人陶醉!
不離不棄,不舍故土的思家鄉、愛家鄉的赤子情懷。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思家鄉、愛家鄉,對故土不離不棄,在松滋人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松滋人不愿外出做官為宦,不愿久居外地,總想回到魂牽夢繞的故鄉。
據本人考證,現在的松滋人大多是明朝自江西強遷而來?!饵S氏家乘》之認親詩有云:“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
松滋人自從來到了這里,就在這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誠如祖上所囑,松滋人的確做到了“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不僅做到了把他鄉當故鄉,而且還愛的很深、很沉!
為了家鄉的美好,松滋在外的游子,總是為她祝福祈禱,竭盡所能,傾盡全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學習進取意識。
一方面,松滋崇文重教,善學愛學。
北宋大教育家胡瑗千古名篇《松滋儒學記》講的就是千年前的松滋崇文重教的傳統;而今,姜家嶺、永久、大橋等幾個松滋博士村更是名揚荊楚。
另一方面,與時俱進,追趕和引領潮流的新元素與基因已經在新一代松滋人中發酵、擴張、膨脹……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松滋人沒有落伍,一批又一批松滋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大規模地走出去,他們在外創業打拼,學習鉆研,然后,把“中國風”、“世界風”引回劃子咀。
置身如今的小縣城,仿佛行走在國際大都市。中國名品、世界名店,在這里都能找到它們的身影;國際建筑風格,一流設計理念,在這里都能找到它們的形象;標準化的工廠,標準化的管理,在這里與北上廣相比毫不遜色!——這些,都是當代松滋人創造的奇跡!他們是學習進取的一代!是讓我們老祖宗刮目相看的一代!是松滋走向輝煌的希望!
松滋精神積淀深厚,內涵豐富,若要將其核心內容提煉成幾句易記易傳的短句,上述五個方面是否可以表述為以下四個詞語:
崇文重禮,愛國愛鄉,包容開放,勤奮圖強。
松滋精神,是松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松滋生生不息的基因,是松滋走向繁榮、走向未來的定海神針!
我輩當倍加珍惜,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