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紙廠河鎮金羊山片區炳霞種養殖家庭農場的稻田里,一個個蘑菇“昂頭挺立”,在黃色的秸稈下面,如小精靈般若隱若現……稻生菇、稻養蝦——稻蝦菇循環種養,探出產業致富新路子。

農場負責人劉勝華和妻子本在外地從事工程項目。2018年,他們看到小龍蝦發展前景很好,便回老家開始了蝦稻種植。但是稻谷收割后,稻田就沒有任何可以繼續種植的作物,怎樣將閑置的土地利用起來呢?
一次偶然的機會,劉勝華在朋友家接觸到了赤松茸這一新品種。朋友介紹,這種蘑菇種植簡單、產量高、營養豐富,市場銷路好。劉勝華在自家的稻田試種了兩畝,年產值達到了4萬余元。
劉勝華介紹,自家的稻蝦菇循環種養模式,是在10月下旬氣溫低于28度時開始種植赤松茸,大約45天左右出菇。次年2月中下旬,氣溫回升,出菇量加大,并持續到3月下旬至4月上旬。5月上旬播種中稻,7月上旬稻田曬田覆水后投放蝦苗,8月中下旬捕撈商品蝦上市。9月底收割中稻后,曬草準備下一輪赤松茸種植。
這種循環種養模式不僅進一步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而且菌絲作為有機肥料,可減少下季水稻種植的物料投入。
“過去的200畝蝦稻田,年產值在170萬元左右。今年新增了30畝赤松茸種植后,產值也增加了近75萬元?!彪S著種植技術的日漸成熟,劉勝華對未來充滿了信心,“等技術足夠成熟時,我希望把周邊百姓都帶動起來,幫助大家利用冬閑田致富增收?!?/span>